我室揭示钙钛矿电子自旋态对高温析氧反应活性的调控机制

所属:科研进展 发布于:2025.09.10

我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(523组)宋月锋副研究员等联合复旦大学汪国雄教授团队,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(SOEC)阳极高温析氧反应(OER)性能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。合作团队通过A位碱土金属掺杂,系统揭示了PrFeO3δ钙钛矿体系中电子自旋态对高温OER性能的调控机制。

SOEC具有电流密度高、法拉第效率高、过电势低等优势,被认为是实现二氧化碳(CO2)减排和能源高效转换的关键技术之一,钙钛矿氧化物是常见的SOEC阳极材料。大量研究表明,在碱性电解水OER过程中,钙钛矿的电催化OER性能与eg轨道电子数呈火山型关系,在eg电子数接近1时活性最高。然而,目前对高温OER催化剂电子结构的精确调控机制尚不明确,尤其是eg电子占据数与高温OER活性的内在关联尚不清晰。

在本工作中,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系列碱土金属掺杂的Pr₀.₅Ae₀.₅FeOδ材料(Ae = Ca,Sr,Ba,分别记为PCF、PSF和PBF)。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,随着碱土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,材料的高温OER性能逐步提升。研究团队利用电导弛豫、¹⁸O同位素交换、准原位TOF-SIMS、原位XPS等多种物理化学表征手段,并结合理论计算发现,掺杂较大半径的碱土金属可增强Fe 3d–O 2p轨道杂化、降低电荷转移能,从而促进氧物种迁移与表面溢流过程,加速阳极反应动力学,提升高温OER性能。进一步的磁学测试(穆斯堡尔谱与磁化率-温度曲线)揭示了电子自旋态的关键作用:随着钡(Ba)元素的引入,PrFeOδ中的铁离子部分由高自旋三价铁(t2g3eg2)转变为低自旋四价铁(t2g4eg0),导致eg电子数减少,从而有效促进了高温OER过程。

该研究明确了A位掺杂通过调控B位过渡金属自旋态以增强高温OER性能的机制,为理解电子结构与高温电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,也为基于电子结构工程的SOEC高性能阳极材料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
相关成果以“Spin-State Tuning in PrFeO3-δ Perovskite for High-Temperatur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”为题,发表在《美国化学会志》(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)上。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523组博士研究生于景成、刘清雪博士和王硕副研究员。上述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。(文/图 于景成)

文章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jacs.5c109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