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室揭示酸性环境中二氧化锰电解水催化剂超稳定性的原理

所属:科研进展 发布于:2024.01.26

近日,我室计算和数据驱动催化研究组(511组)肖建平研究员团队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李爱龙研究员、中村龙平教授团队在电解水材料设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,制备了不同晶格氧结构的γ-MnO2材料,取得了安培级电流密度的电解水活性,并同时实现在酸性环境中超长的电解稳定性。

制备酸性条件下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非贵金属电催化水氧化(OER)催化剂是清洁能源利用领域中的研发重点。在前期工作中,肖建平团队与实验团队合作,通过理论计算解释了不同OER催化剂的活性、稳定性趋势及反应机理,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(Nat. Catal.,2022;Nat. Commun.,2023;Nat. Commun.,2022;Angew. Chem. Int. Ed.,2023;Angew. Chem. Int. Ed.,2023)。

  在γ-MnO2催化剂中,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晶格氧,即平面配位结构(Opla)和三角锥配位结构(Opyr)的晶格氧。本工作中,肖建平团队通过构建不同Opla含量的γ-MnO2模型,研究了γ-MnO2稳定性与Opla含量的关系。对于γ-MnO2的溶解,团队提出了Opla和Opyr两种不同的溶解机理;然后通过热力学计算对比了两种机理的反应能变,发现Opla和Opyr的羟基化分别是两种机理的限制步骤。团队进一步通过电化学能垒计算证明,Opla的溶解比Opyr更难,说明增加Opla含量可以提高γ-MnO2的稳定性。最后通过计算不同Opla含量γ-MnO2的溶解速率,对γ-MnO2的稳定性趋势进行了半定量的解析,为高稳定性OER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理论见解。

  相关研究以“Acid Stable Manganese Oxides for PEM Water Electrolysis”为题,于近日发表在《自然-催化》(Nature Catalysis)上。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孔爽、李爱龙,以及我所511组博士后龙军。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专项等项目的支持。(文/图 龙军)

  文章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929-021-00732-9